酒文化

中国六千年酒文化—中国酒文化

作者:天青酒业    发布时间:2024-10-09 23:24:28     浏览次数 :63

[返回]

酒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,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。

翻开五千中华文明史、从先皇始祖黄帝与歧伯讨论用黍、稷、稻、麦、菽五谷造酒,到夏禹断言:“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”;从“何以解忧?唯有杜康”的曹操,到“斗酒诗百篇”的李白,从项羽的“鸿门宴”,到赵匡胤的“杯酒释兵权”,酒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幕幕成也酒,败也酒,乐也酒,愁也酒,更有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的史话。

酒更深入到了中华民族文化之中。岁首元旦吉祥酒;寒食清明悼念酒;五月端午避邪酒;八月中秋团圆酒;九九重阳长寿酒;腊月除夕聚欢酒;婚宴喜庆酒;丧葬祭奠酒;迎宾接风酒;送别饯行酒;出师壮行酒,凯旋庆功酒、、、、、、

酒纵贯六千年历史,她展现了皇族争权夺利的刀光剑影;宦臣权谋机变的勾心斗角;将士疆场拼杀的铁马金戈;外交场合的唇枪舌剑;长亭古道的离情别恨;文人墨客的慷慨高歌;饮酒作乐的市井百态。

她被禁过,她被爱过,她被赞过,她也被笑过,然而,5000多年不管多少朝代变更,多少风流人物任凭风吹雨打过,她却依然是笑容卓约,屹立至今。

要研究中国文化,不能少了酒文化。

酒文化是指反映出人们在造酒、用酒、饮酒过程中表现的思维方式、民族性格、宗教信仰、伦理道德、精神情操等酒文化的核心内涵。

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酿酒国之一。从古到今,从发明生产那天起,酒便开始浸润整个社会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酒文化。

(一) 道教影响而成的酒文化。

道教是现存的中国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,是在继承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学说(主要是道家学说)、殷商以降的鬼神崇拜和神仙方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。它的历史非常悠久,从东汉顺帝时(公元126一144年)正式创教算起,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。道教的思想文化,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,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。

道教与中国酒文化的关系,也大致如此。早在道教形成之前,中国远古酒文化就已经非常发达了。

我国远古神祀宗教深深浸染了浓厚的酒文化特色。远古神祀宗教不但不禁酒,而且把酒作为祭奠神祉的重要供品,甚至还设有专门掌管宗教活动中敬酒事项的官职,称为“酒人”。据《周礼·天官·酒人》记载:“酒人掌为五齐三酒,祭祀则共(供)奉之。” 早期道教受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,沿用了祭酒的称号,用来称呼高级神职。张道陵在蜀中创立五斗米道,设二十四治,治首即称“祭酒”。祭酒者,德高望重者才能担任。如道教经书《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》说:“所以称为道士者,以其务营常道故也.”并指出道士有天真道士、神仙道士、山居道士、出家道士、在家道士、祭酒道士六阶。

道教历代仙真、历史人物中也多有与酒有不解之缘者。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八仙故事最初即与酒有关。

于是形成了以道家哲学为源头中国酒文化。庄周主张,物我合一,天人合一,齐一生死。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,倡导“乘物而游”、“游乎四海之外”、“无何有之乡”。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,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

头阔步的千里马。追求绝对自由、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,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。

(一) 酒文化

有什么的酒“性格”,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酒文化。酒,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,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,它炽热似火,冷酷象冰;它缠绵如梦萦,狠毒似恶魔,它柔软如锦缎,锋利似钢刀;它无所不在,力大无穷,它可敬可泣;该杀该戮;它能叫人超脱旷达,才华横溢,放荡无常;它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;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,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,叫人丢掉面具,原形毕露,口吐真言。这就是酒带来的文化:追求绝对自由、 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;它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。

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,酒文化无所不往,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。因为,自由、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,因自由而艺术,因艺术而产生美。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,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。

“志气旷达,以宇宙为狭”的魏晋名士、第一“醉鬼”刘伶在《酒德颂》中有言:“有大人先生,以天地为一朝,万期为须臾,日月有扃牖,八荒为庭衢。” “幕天席地,纵意所如。”“兀然而醉,豁然而醒,静听不闻雷霆之声,孰视睹山岳之形。不觉寒暑之切肌,利欲之感情。俯观万物,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。”这种“至人”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。

君不见,古人少立壮志以身许国,当报国忧民的政治理想被残酷现实粉碎时,往往借酒消愁,展现出风流倜傥,狂放不羁。

你看,李白不是说了吗?

——岑夫子,丹丘生,将进酒,君莫停,与君歌一曲,请君为我倾耳听。钟鼓馔玉不足贵,但愿长醉不愿醒。

——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,与尔同销万古愁。

而柔情似水、雅致妩媚的中国女性也往往寄情与酒,借酒消愁。

汉代女文学家班婕妤多才多艺,被汉武帝宠幸,后来皇帝移情她人,遂作赋:“顾左右兮和颜,酌羽觞兮销愁。”后毅然离开皇宫。唐代女道士兼女诗人鱼玄机往往借酒销愁:“旦夕醉吟身,相思又此春。雨中寄书使,窗下断肠人。山卷珠帘看,愁随芳草新。别来清宴上,几度落梁尘。”为忘愁思旦夕醉酒。

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饮琵琶马上催,醉卧沙场君莫笑,古来征战几人回。有了酒,铁血战场也豪气冲天。

李白斗酒诗百篇,长安市上酒家眠,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。有了酒,诗成百篇也易如反掌。

吾师醉后依胡床,须臾扫尽数千张。飘飞骤雨惊飒飒,落花飞雪何茫茫。有了酒,天地山水都潇洒画中。

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,西方的酒文化以酿酒业之神狄奥尼.苏斯为象征,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文化得以升华。尼采认为,酒的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,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,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得生的极大快意。

酒,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,更是一种文

化象征。

(三)酒与诗

如此江山,对海碧天青,万里烟云归咫尺

莫辞樽酒,值蕉黄荔紫,一楼风雨话平生

翻开中国文学艺术史,就是一部酒神精神舞蹈的历史。 “醉里从为客,诗成觉有神。”(杜甫《独酌成诗》)“俯仰各有志,得酒诗自成。”(苏轼《和陶渊明〈饮酒〉》)“一杯未尽诗已成,涌诗向天天亦惊。”(杨万里《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》)。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:“雨后飞花知底数,醉来赢得自由身。”酒醉而成传世诗作,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。

酒与诗是双美,缺一不可。端起杯来,细细品尝,醇美香漫之间,那一点点诗意也就慢慢流淌出来了。当然酒与诗的“分工”又不同。“取兴或奇酒,放情不过诗。”高高兴兴地饮酒,诗也就流出来了。酒象是魔术师手中那根棍子,它任意指挥,诗人的情思自然就随它而动。“酒肠堆曲蘖,诗思绕乾坤。”(杨乘《南徐春日怀古》)酒进入肠子以后,在里面七弯八拐,左飞右旋。“绕”着石头,石头会走路;“绕”着草木,草木会说话。山起舞,河歌唱,天地万物,全都灵气浮动,无不象醉了一般。诗就象打开的水龙头,哗哗啦啦地直往外流。“李白一斗诗百篇”。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。李白的诗,是一篇篇“醉”出来的,酒气熏天,酒香遍地。酒像诗的触发剂,没有它的投入,诗的产生形成就无从谈起。

你听,李白是这么说的:

——兰陵美酒郁金香,玉碗盛来唬珀光。但使主人能醉客,不知何处是他乡。

—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,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如雪,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。天生我才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烹羊宰牛且为乐,会须一饮三百杯。

其旷达不羁,视富贵为浮云的胸襟己跃然纸上,其积极上进的深刻含义也是不言而喻的。这些千古绝唱,没有酒,那是很难“生”出来的。

这不是李白一人如此,其他的诗人,差不多也是这样。他们一边作诗,一边饮酒;一边饮酒,一边作诗。酒渗到诗里去,诗融人酒中来,真是难分难解。“酒里诗中三十年,纵横唐突世喧喧。”(段成式《哭李群玉》)人的一生就这么度过。当时的社会风气,不会作官,不会发财,没人取笑;而不会饮酒,不会作诗,则视为无能。许多人都以诗酒自豪,贫不为耻。当官的死了以后,骨埋山丘,尘随风去,再没人理会,而诗酒之徒,却为人津津乐道。

饮酒想起诗,赋诗想起酒。酒与诗是孪生兄弟,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《诗经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,我们从中闻到浓冽的酒香。饮酒是乐事,但由于受到生产力的制约,酿造一点酒并不容易。所以有了一点酒,往往想到我们的祖先,用作祭祖之用,与神灵共享。

清 酒 既 载, (马辛) 牡 既 备。

以 享 以 祀, 以 介 景 福。

——《大 雅 · 旱 麓》

酒是美妙的东西,有了它,不仅要与神灵“共享”,而且用以招待客人。

到了汉末,天下动乱,连年争战,“铠甲生虮虱,万姓以死亡。白骨展于野,千里无鸡鸣。”人们生命, 朝不保夕,故感慨良多。把酒临江,横槊赋诗的曹孟德,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,他希望平定各地的割据势力,统一河山,使天下出现大治,就可无优无虑痛饮两杯。

不想则已,愈想愈悲伤。于是有了尽人皆知的“何以解忧,惟有杜康”的感叹。于是痛饮,想从醉中解脱。现实与理想的矛盾,有限与无限的矛盾,生命与死亡的矛盾,都融化在这杯酒中。他那悲凉慷慨的歌声,震撼千古,差不多引起后世酒徒的一致共鸣,而以“杜康”为酒的代称,也

就从他这时正式开始。

魏晋文人,处在政治动荡的社会,朝不保夕,心中充满忧伤和恐惧,饮酒是为了消忧,逃避现实,无法谱出昂扬的情调。

唐代诗人虽然对魏晋文土的诗酒生涯不乏赞叹,不乏仰幕之情,但唐代的诗酒基调与魏晋不同,有着明显的分野。唐代的诗人,生于政治较为开明之世,社会处在上升发展阶段,故有一股朝气,回荡于诗中。诗情豪迈,酒情激昂,如奏黄钟大吕,有宏亮激越之音。

烹羊宰牛且为乐, 会须一饮三百杯。 (李 白 《将进酒》)

诗成斩将奇难敌, 酒熟封侯快未如。 (高 骈 《依韵奉酬李迪》)

一杯热热烈烈的酒,不仅洗尽前人的哀愁和颓废的色彩,而且是开后世豪迈诗派的先声。唐代的酒业到了鼎盛时期,唐代的诗歌创作也达到高峰。酒与诗,这两者之间,到底存在一种什么关系?简而言之,相得益彰。在唐代许多诗人的心目中,人生的最大快乐,不是封侯拜相,不是拥有金山银海,不是得道成仙,而是有诗与酒的享受。

百事尽除去,唯余酒与诗。 (白居易 《对酒行吟赠同志》)

宋代是诗词创作极盛的时代。大文豪苏轼由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”引出了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;晏殊“一曲新词酒一杯”引出了“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”;李清照“浓睡不消残酒”引出了“知否?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”;辛弃疾“醉里挑灯看剑”引出了“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得生前身后名。可怜华发生”,等等。真是字字珠玑,词中有酒,酒中有词。

明清以后直到现代的许多文学巨子,如梁实秋、林语堂、丰子恺、周作人等也

都有关于饮酒的随笔,饶有韵致。甚至鲁迅的《孔乙己》中的“咸亨酒店”,现在还有人利用这块招牌。再如李叔同根据美国J·P·奥立韦的曲子填词的《送别》,酒又为其增添了无穷的惜别之意:

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, 晓风拂柳笛声残, 夕阳山外山。

天之涯,地之角,如交半零落, 一瓢浊酒尽余欢,今宵别梦寒。

文人墨客由酒而诗,由诗而词,由词而文,由文而歌,生生不息,绵绵不绝。由于文学艺术宫殿酒神的出没,使得文学艺术之神的巨翅从来就没停止过激情的扇动。

(四)酒与其他

不仅为诗如是,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,酒神的精灵也是活泼万端的。

虞集《道园学古录》中说:“不见湖州三百年,高公尚书生古燕,西湖醉归写古木,吴兴为补幽重册。国朝名笔谁第一,尚书醉后妙无敌。”画家中,郑板桥的字画不易得,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,在郑板桥的醉意中即可如愿。板桥也知其中把戏,只好自嘲:“笑他缣素求书辈,又要先生烂醉时”。画圣吴道子,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动笔,醉后为画,挥毫立就。“书圣”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《兰亭序》,“遒媚劲健,绝代所无”,而至酒醒时“更书数十本,终不能及之”。李白写醉僧怀素:“吾师醉后依胡床,须臾扫尽数千张。飘飞骤雨惊飒飒,落花飞雪何茫茫。”怀素酒醉泼墨,方留其神鬼皆惊的《自叙帖》。草圣张旭“每大醉,呼叫狂走,乃下笔”,遂有“挥毫落纸如云烟”的《古诗四帖》。

酒画书法何以有如此之缘?这看似非常神秘,其实也好理解。嗜酒画家平时作画,往往拘谨小心,囿于故习,兴致不高,缺乏想象,没有灵智。而饮酒之后,由于主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右脑受到刺激,豪情勃然,灵感顿生,才思横溢,思维活跃,冲破常规,创出佳作,这就是酒中出画之真谛。

酒令也是因酒而生的。中国的酒宴并非专为口腹之好,而是要有一种情趣甚至行乐,以及人情的沟通。故“酒令”应运而生。俗者如“猜拳”、“击鼓传花”;雅者如“射覆”、“行令”。《红楼梦》《花月痕》《镜花缘》《兰花梦》等小说对此多有描写。另有一种较简便的方法,就是使用“令簿”或掷骰子。可见中国的酒筵着眼于游戏佐酒取乐,也就有了一种别饶风趣而祥和喜悦的文化氛围。

其他又如戏曲。中国几千年的戏曲历史,创造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现象中的至情、至谊、至善、至恶、至美、至丑、、、、、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万象。如《太白醉写》、《贵妃醉酒》、《醉打山门》等等,曲不离酒的。这样更使中国的酒文化斑斓多采,意蕴无穷。

在音乐、武术、舞蹈等等方面,酒在其中更是一样开出朵朵艳丽异常动人心魄的奇葩。

诸如此类的载体演绎,使得中国的酒文化具有了生动的民俗美和深层的社会积淀。

怪不得,有人说,要研究中国文化,不能不研究酒文化。


下一篇:没有了!